2022年1月17日清晨,我校七年级学生带着《三星堆国际理解研学项目》学生手册,在老师与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前往“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古蜀文明遗址——三星堆进行体验式学习考察,该遗址位于四川广汉,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经过一小时的车程,学生们到达了充满神秘与浪漫色彩的三星堆博物馆。接下来,他们将完成老师提前准备好的四个探索任务!
首先,学生们带着郭任希老师的历史学科任务来到综合馆,他们需要在馆中详细了解三星堆文化总共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并探索研究 “其他世界文明古国”与之相对应的历史阶段。
在探索学习中,同学们还需要思考,在成都,是否还有其他与三星堆遗址同期的古城遗址。回校后,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同学们将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历史文化进行比较学习,深入贯通地理解中外历史文化,分析中外古文化的异同,建立中华文化自信,同时理解外国古文化。
接着,学生们又跟随邓丰兰老师的地理学科问题去寻找地层图和古城功能图。当学生们在博物馆中找到《三星堆国际理解研学项目》中提到的三星堆遗址地层图时,他们纷纷拿笔记录土壤的对应的时期。书本知识在实践中找到答案,这让学生们兴奋不已。在寻找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实地研学,老师们正好可以结合实物对同学们的质疑进行一一解答。
语文学科唐荣川老师布置的任务是了解古蜀国的信息和传说,同学们需要寻找与《山海经》中提到的“扶桑树”和“句芒”形象相似的展品。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学生们认真的观察展馆中卓然挺拔,古蜀人神相通的形象化写照:一号青铜神树。巨大的神树巍然耸立,仿佛正超越时空,静静的诉说几千年前的古蜀故事。有的学生径直坐在地上,洋洋洒洒的写下体悟。
站在树前,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也引发了学生们许多思考。
随后,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距离综合馆不远的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学生首先需要寻找的是如何保护修复“病害”文物的六个步骤,并记录下来。
学生观看了文物修复视频和文物修复工作间实景,并在展馆进行了虚拟文物修复体验。通过图文视频、动手操作等各种不同学习方式,学生很自然地便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回到学校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杨颖老师还将带领学生进行为什么要进行文物保护以及如何进行全球性的文物保护的话题讨论。
艺术学科老师Megan Mace带领学生写生绘画各种不同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出土文物,例如:青铜面具、黄金面具、玉器等,同时,还带领同学们了解这些文物的名称、年代、用处等。英文学科杨梅老师的任务则是:用中英文摘抄出自己感兴趣,如陶器、青铜器、金器、玉器等出土文物的简介信息。
三星堆博物馆中珍藏无数,“千里眼”、“顺风耳”等青铜纵目面具更是引起学生的阵阵热议,“为什么古人会将人的眼睛做成‘千里眼’”、“千里眼、顺风耳是因为古人希望拥有人类的无限潜力吗?”、“当时的技术工艺就可以做到如此精湛的面具,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呢?”……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这或许就是研学的目的,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加深对某门学科的认识,真正达到从深度和广度地扩展。
三星堆祭祀台也是博物馆中一处特别的研学站点。在三星堆中陈列的祭坛为四方三层,该祭祀台是参照了商末周初古蜀夯土祭台原形垒筑。底层840平方米,逐渐递减。顶层为65平方米的方形圆台,整体气象古朴雄浑。该文物再现了象征古蜀国家权力大型标志性建筑的规模与气势。方形祭台与其前部圆形表演场之间相呼应,象征“天圆地方“。场地中央自然形成回音功能,与古蜀”天人感应人神互通“的特征偶合。学生需要思考古人为何要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古代的作用以及意义等,进而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学生们行走于方圆之间,时而临摹青铜人像,描绘祭祀台场景;时而走到太极圆形场地模仿体验古蜀祭祀,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脉搏,感知古蜀文化的内涵。
本次研学活动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其中董同学的家长说:“这种体验式学习非常重要,很多学校的学生到博物馆只是听讲解员讲解,其实不乏有的学生并没有很专注。而这次,成都墨尔文的学生则是带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备而来,学生亲身探索、体验,这比只是听讲更重要”。田同学的家长表示:“作为家长,我们特别支持家校共育,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机会,家长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本次研学项目的总策划潘璠校长说:“我们家校共育,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起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通过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创优质教育新里程。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和考察,感受灿烂的古蜀文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及民族自信;在探究式学习中进行跨学科国际理解教育活动,探索与分析中国与世界其它文明古国之间的年代、时期、文物、文化的共性与区别;建立保护文物的良好习惯,开展全球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修复的探讨及研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次的三星堆考察,拉开了成都墨尔文中学国际理解研学项目的序幕。成都墨尔文学子将会从三星堆这个窗口探究中外古代文化的奥秘。”